世界杯怪谈:
6月23日的比赛瑞士与塞尔维亚在场上大开大合,拼抢激烈,观众看得大呼过瘾。其实和其中的民族恩怨也有关,瑞士有众多的阿尔巴尼亚人后裔,本场比赛的首发中,有很多阿尔巴亚族人。沙奇里:出生在科索沃的阿族人;扎卡:父母是来自塞尔维亚的阿族人;贝赫拉米:出生在科索沃的阿族人;哲马伊利:出生在马其顿的阿族人。然而,瑞士球员扎卡、沙奇里在进球之后的庆祝方式,却在赛后掀起了轩然大波,因为这两位带有浓厚科索沃情结的瑞士国脚,在进球后都将双手交叉摆在胸前,那是一个代表着阿尔巴尼亚“双头鹰”的形象。扎卡、沙奇里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庆祝动作,是因为他们两人深陷科索沃争端,而也正是以该地区为漩涡中心,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怨。扎卡、沙奇里用这种政治色彩极为强烈的方式来庆祝进球,却引发了国际足联的强烈不满,根据FIFA制定的纪律规则,“任何一名在比赛中挑起公众政治情绪的球员,都将会得到禁赛两场的严厉处罚”。因此近日有媒体报道称,扎卡、沙奇里这两名瑞士国脚,也极有可能遭到禁赛两场的重罚。
而由此,20年前的科索沃争端,以及美国支持北约轰炸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暨南联盟所在地区、曾经引起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的使馆事件,也因此而被重新带入世界杯球迷们的视野:1980年,铁托去世后,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,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,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。1991年,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。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,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。1996年,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“科索沃解放军”,开始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。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反抗,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,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,试图消灭“科索沃解放军”。
1999年3月24日,北约以“保护人权”之名,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“盟军”的空袭行动。1999年5月7日出动B-2轰炸机、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袭击,造成3名记者死亡、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、馆舍严重毁坏。
1997年以后,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,伤亡人员日趋增多,约30万人流离失所,沦为难民。1998年底,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,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。1999年6月10日,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、1票弃权(中国)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。表决之前,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,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。“盟军行动”的空袭正式结束。1999年6月20日,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。“盟军行动”的空袭正式结束。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。
2008年2月,科索沃议会宣布,通过独立宣言,从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,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,塞尔维亚共和国不承认它的主权地位,所以在国际上不被承认,联合国也没有正式吸纳它为成员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