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和下西洋

郑和下西洋

船只及海员

编辑

主条目:宝船

2004年出土的宝船船舵。南京宝船厂遗址

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《瀛涯胜览》(1451年定稿)记录:

宝船六十三只,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,阔一十八丈,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。

[69]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,换算成国际单位则为长一百五十一点一八米,宽六十一点六米。船上的九枝桅可以同时悬挂十二张船帆,锚重数千斤,一艘船可容纳上千人。[70]

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史料所载有误,可能马欢著作在传抄修订刻印时错录有关船只大小的数据,其他书籍都采信马欢著述故而踵谬。此观点并指出:从古至今都无如此规模的类似木帆船出现,更无可能有长180米的龙骨即树高250米以上的木材,在未发明龙骨铁件连接技术的明代,长180米的船是无法做出来的。比较具代表性的论点是于198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上,杨宗英宣读的论文《略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尺度》。在分析了史料常有失实;船舶尺度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以及受材料强度限制等几点后,作者提出:“明史上记载的宝船,长四十四丈,宽十八丈,若将其宽作为长,将长度的单位丈改为尺,而改为四丈四广,十八丈长,则与一般法式估算的尺度相当接近了。”,除这一论文所述观点,还有学者认为“广十八丈”是“广于八丈”之误[来源请求]。即使是保守估计的十八丈长度,即约为六十米,在当时来说也是庞然巨物,相当于三个半世纪以后,英国海军旗舰胜利号的船身长度。

马欢著《瀛涯胜览》记录:

计下西洋官校、旗军、勇士、力士、通士、民稍、买办、 书手、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:官八百六十八员、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。正使太监七员、少监十员、监丞五员。内官内使五十三员、户部郎中一员、都指挥二员。指挥九十三员、千户一百四十员、百户四百三员。教谕一员、阴阳官一员、舍人二名、余丁一名。医官、医士一百八十名。

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中保村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出土一根长11.07米的巨型舵杆,据测算其舵叶高度为约6.25米。

导航术

编辑

参见:过洋牵星术、顺风相送和海道针经

郑和下西洋中成果之一是“全面考察此洋沿岸”,1621年印刷复制的海图,这些航海图解指南并非照比例绘制,而是用罗盘方位标注大港之间的路线,全以“按某某方位,经某某时间单位”方式表示。[71]:232

郑和利用牵星板确认北极星位置,再对应到地图上每个港口的纬度(根据北极星在海平线的高度),做为航海的根据。

根据《郑和航海图》,郑和使用《海道针经》(24/48 方位指南针导航)结合过洋牵星术(天文导航),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。

很像已掌握葡萄牙研究出来的季风带航线。如果已经掌握季风带航线,可以从印度果阿附近,直接顺着季风沿纬度线到东非,等半年后再顺季风由东非到印度。

医药及卫生条件

编辑

郑和船队亦遇到疟疾之类疾病的危害,但是尚未见有因各种疾病大量减员的记载。据《冶诚客、蛇珠》载“永乐中(1403~ 1424)下洋一兵,病疟殆死,舟人欲弃海中,舟师与有旧,乞于众,予锡釜衣粮之属,留之岛上。甫登岛,为大雨淋漓而愈,遂觅嵌岩居焉。岛多柔草佳木,百鸟巢其中,兵取鸟卵为食,旬月体充”。有个船员得了疟疾,会传染,船员说直接扔海里,但是考虑到旧情,船长还是给了他一些生活必须品,把他留在岛上。后来,该兵在岛上生活一年多,海船回归路经该岛将其带回。

随行医官

编辑

根据《郑和家谱》、《瀛涯胜览》的记载,郑和船队下西洋配有医官、医士108余名,大约平均10名乘员有1名医官或医士。这些医官、医士一是由明太医院派出;二是从民间良医中应征招募,医术较高。例如,陈以诚医官,据《嘉兴府志》载“陈以诚,善诗画,尤精于医。永乐间,应选隶太医院,累从中使郑和往西洋诸国,归摇院判”。

郑和船队众多的医药人员担负多种任务。一是为“出使人员防病治病”。二是为所到达西洋各国居民防病治病,以此作为和平交往的手段之一。据清代康熙时修撰的《台湾府志》所载“药水”条称:“在凤山县淡水社,相传明太监王三保投药于水中令当地染病者入水沐浴而治疗”。

粮食及补给

编辑

初始补给品

编辑

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中有4次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。刘家港是当时南粮北调的中转地,出使官军的粮秣给养都在此补给配齐。

淡水供应

编辑

据史料记载,郑和船队的船只有水柜贮水供日常生活饮用。整个船队则配有水船运送淡水补给。

食品来源及保存

编辑

明初之时,食品加工方法已能处理保鲜期短暂的食物,例如将肉类、水产、蔬菜以盐、酱、醋、酒糟腌制,或烟熏、晒干。将水果曝晒成果脯,或以蜜、糖渍,或用火焙。郑和船队的食物,除了盐、酱、茶、酒及饮用水之外,还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、豆类,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、肉类、水产以及醋、蜜、糖等调料。

郑和船队可就地捕钓水产类,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;家禽类也可在船上畜养;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。按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·白图泰在《游记》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,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、生姜,提供日常食用。然而,船上的产量毕竟有限。大量的新鲜蔬果、肉类及饮用水,势必待上岸时补给,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。正如巩珍在《西洋番国志》的自序中所述“缺其食饮,则劳困弗胜,况海水卤咸,不可入口,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湾,汲汲淡水。水船载运,积贮仓粮舟者,以备用度,斯乃至急之务,不可暂弛。”。

船队通讯

编辑

船队通讯除灯、旗以外,如遇雾雨风浪海上视线不佳之时,则备有各种锣鼓作为音响信号之用。[72]船队中有一种叫小八橹的联络船。

相关推荐

选购指南
BET体育365投注官网

选购指南

06-30 👁️ 6550
美团外卖如何偷红包 偷红包技巧打开方法
下载旧版本彩票365软件

美团外卖如何偷红包 偷红包技巧打开方法

07-01 👁️ 4110
世界杯常识:揭秘足球盛宴背后的精彩故事
BET体育365投注官网

世界杯常识:揭秘足球盛宴背后的精彩故事

07-10 👁️ 52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