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0日下午,毛主席突然决定亲自参加陈老总的追悼会,这一决定让身边的人感到震惊。毕竟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主动要求参加八宝山的追悼会,且时间恰逢严冬,气温骤降,寒风刺骨。毛主席身着睡袍,下穿绒毛裤,毫无防寒装备,头上也没有戴任何保暖物品,这令卫士们非常担心,纷纷劝阻。李队长赶紧取下挂在衣架上的皮大衣,想要披在毛主席身上,但毛主席坚持不肯穿,脸上表露出倔强的态度,卫士们无奈也只能放弃劝说。
毛主席的车队到达八宝山时,周恩来总理已经提前得知消息并做好了接待安排。原本规格较低的追悼会,因毛主席的出席而迅速提高了规格,所有在京的领导都赶来了。追悼会开始后,毛主席站在最前排的位置,黑纱包裹着袖口,周恩来总理几度哽咽,致辞时的情感几乎让他无法继续。毛主席的身体也在微微颤抖,悲伤的情绪在两人之间蔓延,现场的人都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痛楚。
从追悼会回来后,毛主席身体状况愈发不佳,几天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严重的疾病。毛主席的身体从此开始迅速衰退。
1月13日,毛主席的肺心病突然发作,病情迅速加重,体温急剧上升,缺氧现象严重,最终甚至发生了休克。医疗团队措手不及,吴护士长慌乱中无法感知到毛主席的脉搏,急得脸色苍白,她声嘶力竭地大喊:“快来人!快来人!”她急促的呼喊声响彻整座宫殿般的建筑。
面对这种突发情况,经验丰富的医生立即作出反应,迅速采取急救措施,护士们一边紧张地重复医生的指令,一边准备必要的药品和器械。所幸医生反应迅速,成功调配药品和医疗设备,逐一用药,不断进行抢救操作。然而,毛主席依然昏迷不醒,气氛异常紧张,大家都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就在这时,心血管专家吴旭东赶到,他迅速评估了毛主席的病情,并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急救措施。周恩来总理得知毛主席病情严重后,立即从西花厅赶来。警卫队长陈长江回忆道:“当我打开车门迎接总理下车时,看到他脸色惨白,双手微微发抖,几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。”这让陈长江内心极度焦虑,万一总理也出现意外情况,那该怎么办?
幸运的是,当陈长江扶着周总理来到毛主席的抢救现场时,毛主席已经苏醒过来了。他看着周围的医疗设备,眼神中透露出困惑和不解,似乎在询问:“发生了什么事?你们在这干什么?”
看到毛主席恢复意识,周恩来总理终于松了一口气。尽管他自己身体虚弱,情绪也经历了极大的波动,但他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疲惫。反而,周恩来蹲下身,轻声在毛主席耳边说了些什么,试图安抚他。毛主席显然听出了总理的关切,连连点头回应,显得精神有所恢复。
随后,周恩来总理嘱咐所有人务必让毛主席好好休息,才缓缓离开。尽管毛主席的抢救成功,但随后的日子里,他依然沉浸在内心的沉痛和困扰中。由于身心的双重压力,毛主席无法吃下东西,也无法入睡,甚至不想见任何人。尽管他一直试图压抑内心的情感,但这种压抑的痛苦最终导致了第二次昏迷。
当时,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会议,接到消息后,立刻赶往中南海。途中,毛主席已经醒了过来。周总理赶到后,心情才稍微平复,看着毛主席恢复神志,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喜悦。毛主席微微一笑,说:“你看,又让你紧张了。” 周恩来则回答:“你有事,我当然要来,您是我的朋友,我非常担心您的健康。”
之后,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依然堪忧,尽管他努力坚持工作,但身体的各种病痛使他越来越虚弱。到了1972年6月,周总理被确诊为癌症,他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中,并按照毛主席的指示,为邓小平的复职扫除障碍。
总理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但他依旧在毛主席身边尽心尽力。即便是在卧床期间,他仍然坚持处理党内事务,尤其是涉及到邓小平复职的工作。1973年2月,邓小平重回北京担任副总理,医疗领导小组的成员也增加了新的面孔,包括邓小平和华国锋。
1974年以后,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白内障、肺心病、冠心病等多种病症接踵而至。尽管视力几乎全失,他仍顽强地坚持接见外宾,但从未向外界透露自己看不清东西的事实。外界所看到的毛主席,已不再是那个充满活力、锐意进取的伟人,而是一个在疾病折磨中坚持着工作的老人。
然而,毛主席却在此时展现出惊人的毅力,继续接见泰国总理克立·巴莫,尽管由于视力严重障碍,他无法与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,甚至连对方的脸色都无法辨认。泰国总理回忆道:“毛主席的眼神里不再有往日的光辉,他目光空洞,似乎看向了远方。”
周恩来总理病重住院后,邓小平接手了毛主席的医疗领导工作。1975年8月,毛主席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,医生唐由之主刀,手术在毛主席的游泳馆住处进行,而邓小平则在手术外亲自指挥。
手术成功后,毛主席的视力恢复了,他高兴地和医疗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庆祝,并特意请大家吃烤鸭,以表示感谢。此后的日子里,毛主席继续投入工作,接见外宾时脸上再度露出笑容。
邓小平曾评价毛主席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