饕餮(tāo tiè),别名老饕、狍鸮(páo xiāo),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,四大凶兽之一,最早出处见于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。
饕餮生活在天上,从云层里探出头,俯看人间,十分贪吃,见到什么吃什么,由于吃的太多,最后被撑死。它是贪欲的象征。古书《山海经·北次二经》介绍饕餮的特点是:其形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。它是贪欲的象征,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。
饕餮纹常见于青铜器上,尤其是鼎上,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。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。
「 凶兽典故 」
书上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,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,侵欲崇侈,聚敛积实,不恤穷匮,天下之民以比三凶,谓之饕餮。'杜预注:'缙云,黄帝时官名。'
司马迁据《左传》编入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谓:'缙云氏有不才子,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,天下谓之饕餮。天下恶之,比之三凶。这里提到的缙云氏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氏族。也就是现在的云姓。比较出名的有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云龙。但在这里我们不深入的去讲。
上面讲的是饕餮的第一个身世。那么接下来讲的第二个身世就是我们常说的龙生九子当中的第五子。当然了,没有任何神话是完全靠想象编出来的,肯定有一定出处。小编查了大量典籍,得出了一个结论。龙生的前九子当中绝对没有饕餮。因为受到一些小说的误导。
《中国吉祥图说》中龙的第五子一度被认为就是饕餮。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其实龙的第六子螭吻的特征已经是口润嗓粗而且好吞了。这两者特性相撞,所以龙的第五子是饕餮的可能性几乎不大。
那么最后一种有理有据,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说法。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上古时代。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,也就是你们所说的骑着大熊猫去打仗的那位。
当时比较大的部落除了九黎以外还有炎帝部落跟黄帝部落。蚩尤九战九胜打败了炎帝。炎帝败了黄帝不高兴了。于是帮助炎帝一起打蚩尤。
在逐鹿之战中蚩尤与黄帝激战数月,最终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全部战死。黄帝将蚩尤一剑斩杀。蚩尤的脑袋掉到了地上。加上怨气就化作了饕餮这种生物。
后来黄帝为平息蚩尤怨气所化成的饕餮,就尊蚩尤为兵主。意思就是战争之神。并将蚩尤的形象画在军旗中。一是用来威慑还有不服从的小部落。二是用来鼓舞己方士气。
「 凶兽发展 」
形象
作者和朝代
内容出处
内容摘要
缙云氏子
左丘明(春秋末期)
《左传》
饕餮是“缙云氏不才子”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
“缙云氏有不才子,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,侵欲崇侈,不可盈厌;聚敛积实,不知纪极;不分孤寡,不恤穷匮。天下之民以比三凶,谓之饕餮”
相传是孔子(春秋)
《春秋》
饕餮者,缙云氏之不才子也”
司马迁(西汉)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
“缙云氏有不才子,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,天下谓之饕餮”
四凶之一
作者不详(先秦时期)
《神异经·西南荒经》
“西南方有人焉,身多毛,头上戴豕,贪如狼恶,好自积财,而不食人谷,强者夺老弱者,畏强而击单,名曰饕餮”
《神异经》
“饕餮,兽名。身如羊,人面,目在腋下,食人”
《神异经·西荒经》
'饕餮,兽名,身如牛,人面,目在腋下,食人'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
“钩吾之山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,是食人”。据晋代郭璞注解,此处“狍鸮”即饕餮。
左丘明(春秋末期)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
“舜臣尧,宾于四门,流四凶族,混沌、穷奇、梼杌、饕餮,投诸四裔,以御螭魅。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,同心戴舜,以为天子,以其举十六相,去四凶也”
吕不韦及其门客(战国)
《吕氏春秋·恃君》
“鴈门之北,鹰隼、所鷙、须窥之国,饕餮、穷奇之地”
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
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”
司马迁(西汉)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
帝鸿氏之不才子“浑敦”、少皞氏之不才子“穷奇”、颛顼氏之不才子“梼杌”,以上合称“三凶”,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“饕餮”合称“四凶”。
班固、班昭、马续(东汉)
《汉书·礼乐志》
“贪饕险”颜师古注:“贪甚曰饕。”特指贪食。
刘昫(后晋)等
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下·刘蕡》
“居上无清惠之政,而有饕餮之害;居下无忠诚之节,而有奸欺之罪”
陆费逵(公元1915年)
《辞海》
饕餮是“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。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”
作者及年代不详
《神魔志异·异兽篇》
神州极南有恶兽,四目黑皮,长颈四足,性凶悍,极贪吃。行进迅疾若风,为祸一方
艾青(现代)
《芦笛·马骞》诗
“饕餮的鲸吞,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,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,深邃而不可救援!”
蚩尤化身
罗泌(宋)
《路史·蚩尤传》
“蚩尤天符之神,状类不常,三代彝器,多者蚩尤之像,为贪虐者之戒。其像率为兽形,傅以肉翅。”蚩尤外表像瘦,是贪虐者的代表,与饕餮不谋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