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。晋宣帝司马懿曾孙,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,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,晋武帝司马炎从子。汉主刘渊举兵后,中原局势恶化,司马睿用王导之谋,请移镇建邺(今江苏南京),朝廷遂于永嘉元年(307年)命他为安东将军。九月南下,在王导、王敦辅佐下,优礼当地士族,平定华轶、杜弢,经过一番经营,得以立足江左。
建兴四年(316年),西晋灭亡,建武元年(317年)司马睿即晋王位,改元建武。太兴元年(318年)即皇帝位,改元太兴,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。史称“东晋”。虽然司马睿建立了东晋,不过,他主要是依靠王导、王敦等士族,这导致其比较弱势。
永昌元年(322年),素有野心的王敦于在武昌起兵,直扑石头城(建康),在王导暗助之下攻入建康,司马睿在不久之后忧愤而死。葬于建平陵,谥号元皇帝,庙号中宗。
三、梁元帝
萧绎(508年9月16日-555年1月27日),即梁元帝,字世诚,小字七符,自号金楼子,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(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),生于丹阳郡建康县(今江苏南京)。梁武帝萧衍第七子,母为阮令嬴。
萧绎初封湘东王,作为庶出,又带身体残疾,原本是无缘南朝梁的皇帝宝座。不过,太清二年(548年),侯景叛乱。次年,侯景进攻梁都建业,梁武帝萧衍、太子萧纲均困于城中,时为镇西将军都督荆州刺史、驻守江陵的萧绎,坐视其父饿死台城。这段时间,萧绎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全部消灭,等到包括父亲在内所有潜在竞争对手基本被铲除之后才发兵勤王。
此后,萧绎又联结西魏宇文泰,与武帝诸子互相攻击,至侯景被杀后,始改元称帝。不久之后,萧绎与西魏合力攻杀萧纪。承圣三年(554年)十一月,西魏攻陷江陵。破城前,萧绎焚烧多年所聚图书十余万卷,城破被杀。
四、北魏明元帝
拓跋嗣(392年—423年12月24日),字木末,鲜卑族,北魏第二位皇帝(409年—423年),道武帝拓跋珪长子,母为宣穆皇后刘氏。拓跋嗣于天兴六年(403年)受封齐王,任相国,加车骑大将军。天赐六年(409年),其弟清河王拓跋绍杀父,拓跋嗣入城诛之,即皇帝位,改元永兴。
由此,和梁元帝萧绎一样,拓跋嗣也不是正常继承皇位的。不过,和萧绎比起来,拓跋嗣更加贤明,他注意选贤任能,使尚书燕凤等汉族士人入侍讲论,议论朝政。他“明睿宽毅”“兼资文武”“礼爱儒生,好览史传”“亦好黄老,又崇佛法”。在位期间,北征柔然、丁零,东袭北燕,南攻刘宋,取得司州及兖州、豫州部分地区,并修筑长城二千余里以防范柔然。
泰常七年(422年),拓跋嗣患病,大封诸王,并立泰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,命其临朝听政,以长孙嵩等为左右辅。翌年驾崩,谥号明元皇帝,庙号太宗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拓跋嗣是北魏历史上的仁厚之主,他的英年早逝,自然是北魏的巨大损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